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歐美當代史學史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歐洲暨歐盟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秦曼儀 
課號
Hist3089 
課程識別碼
103 51050 
班次
E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A,B(18:25~20:10) 
上課地點
普403 
備註
開課單位:歷史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2hceuro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選擇以世界各地學術社群熟悉的年鑑學派(the Annales School)其發展做為主軸來帶領同學了解當代歐美史學之建構與其時代的關聯、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關係,以及史家們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反省與創新。年鑑學派所帶出來的「法式」史學最大的實踐特質是在於不斷擺置在跨學科、跨國界的對質與對話。 

課程目標
課程以德國史家蘭克所確立下的現代史學規範以及其他歐美國家史學社群的接受為講授的起點,透過三個單元主題,「現代史學的規範建立」,「法國年鑑史學與文化史」以及「新文化史與其需超越的問題」,一方面對此實踐之歷史做一探尋與比較,另一方面讓同學掌握當前發展正盛的文化史研究。 
課程要求
1. 課堂三次點名未到又未請假(需提病假、事假和公假證明)視同退選不給予學期成績
2. 課堂討論佔個人學期成績的20%,一次期中考試和一次報告各佔40%。抄襲最嚴重以0分計算,考試作弊以0分計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5:00~17: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一單元
基本參考書:
Georg G. Iggers,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ge,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譯本:伊格爾斯著,《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
楊豫譯(台北市 : 昭明, 2003),請讀第一篇。
雅克•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
作》,花亦芬譯注譯(臺北市:聯經,2007(民96)),請讀〈寫給故鄉的書—《義大利文
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緒論〉以及〈第一章導論〉。
第二單元
基本參考書:
Peter Burke, 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The Annales School 1929-89,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中譯本:彼得•柏克
(Peter Burke)著,《法國史學革命 : 年鑑學派1929-89》,江政寬譯,臺北市:麥田出
版 ,城邦文化發行, 民86(1997)。
Georg G. Iggers,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ge,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譯本:伊格爾斯著,《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
楊豫譯(台北市 : 昭明, 2003),請讀第二篇。
Lucien Febvre, Henri-Jean Martin, The Coming of the Book. This impact of
Printing 1450-1800, translated by David Gerard [from L'apparition du livre,
Paris, Albin Michel, 1958], New York, 1990 (1re ed. : 1962);« Foreword », p.
7, « Preface », pp.9-13;中譯版:費夫賀、馬爾坦著,《印刷書的誕生》,李鴻志譯
(台北市 : 貓頭鷹出版, 2005[民94]),請讀〈序言〉。
Fernand Braudel, Civilisation matérielle, Économie et Capitalisme XVIe-XVIIIe
Siècle, tome 1 , Les structures du quotidien : le possible et l'impossible,
Paris, Armand Colin, 1979 ;中譯本:費爾南•布勞岱爾著,《15至18世紀物質文明、經
濟和資本主義》,施康強、顧良譯(台北縣:貓頭鷹),請讀:卷一《日常生活的結構:
可能與不可能》的〈前言〉。
雅克•勒高夫等著,《法國當代新史學》,姚蒙�李幽蘭編譯,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1993年,請讀第四、六章。
第三單元
基本參考書:
Lynn Hunt and Aletta Biersack (eds.),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London,
England, 1989;中譯本:江政寬譯,《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2002。
Georg G. Iggers,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ge,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譯本:伊格爾斯著,《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
楊豫譯(台北市 : 昭明, 2003),請讀第三篇。
Lawrence Stone, «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 »,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Revisited,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revised, 1987, pp. 74-96;中譯版:勞倫斯•斯通,〈歷史敘述的復興:對
一種新的老歷史的反省〉,《新史學》(大陸版),第四輯(專號:新文化史),2005年
九月,第8-27頁。
報告評析的讀本:
Natalie Zemon Davis,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中譯本:Natalie Zemon Davis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著,
《馬丹•蓋赫返鄉記》,江政寬譯,臺北市:聯經,2000。
Robert Darnton,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中譯本:羅伯•丹屯,《貓大屠殺 - 法國文
化史鉤沉》,國立編譯館主譯,呂健忠譯,台北市 : 國立編譯館與聯經公司合作翻譯發
行,民94[2005],請讀第二章和第三章。
請分析這兩位史家在各自作品中使用哪些過去的歷史資料和當代史學研究的成果?他們所
詢問的問題中,哪些是歷史資料無法「直接」回答的?又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資料條件下,
提出假設和進行分析?並藉這兩本史學著作的交叉比較,試論文化史研究的特質。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40% 
 
2. 
期末考 
40% 
 
3. 
課堂討論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課程介紹與總論 
第2週
2/28  二二八紀念日放假 
第3週
3/06  單元一:現代史學的規範建立
歷史學專業化的歷史 
第4週
3/13  德國史學傳統的接受 
第5週
3/20  十九世紀末興起的社會史研究 
第6週
3/27  「古典」文化史的特質 
第7週
4/03  單元二:法國年鑑史學與文化史
向傳統史學挑戰的Marc Bloch、Lucien Febvre 
第8週
4/10  Fernand Braudel: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世代 
第9週
4/17  「新史學」時期的文化史(一) 
第10週
4/24  「新史學」時期的文化史(二) 
第11週
5/01  近十年《年鑑》期刊的重新定位與定向 
第12週
5/08  單元三:新文化史與其需超越的問題
新文化史之所以為「新」 
第13週
5/15  歷史敘事的復興與歷史中的故事(一) 
第14週
5/22  歷史敘事的復興與歷史中的故事(二) 
第15週
5/29  社會與文化關係的再思考 
第16週
6/05  文化史與政治史的連結 
第17週
6/12  「總體史」的新意涵 
第19週
06/19  期末考週